江南养珠第一人
版权信息| 发布日期:2014/4/2 |
有人说,珍珠是上帝掉下的一滴泪。那么,万年是承载泪滴的王国。上世纪60年代,年轻的陆纪辉担任了王国的使者。 那时,养珍珠这个行业在全国才刚刚兴起。刚来万年湖云水产场的陆纪辉,看着20多亩的水面鱼塘,萌发了养珍珠的念头。但是当时的情况下,一没蚌源,二没经费,拿什么来养?熟悉水产的陆纪辉知道鄱阳湖产三角帆蚌,而且全国的蚌源都来于此。没钱买,那就自己去水里摸。大冬天,陆纪辉带着六、七个人穿着水裤踩进零下几度的水里,连续三、四天,摸到了约500个蚌。 三年的时间过去了,1969年,万年成功孕育了第一批珍珠:1.5公斤多一两。近半个世纪过去了,75岁的陆纪辉现在仍清楚地记得这个数字。 上海的珠宝商闻讯而来,他们买下了全部的珍珠,以当时的最高价,他们鉴定质量非常好,当即签订了长期购销合同。 上世纪80年代,全国掀起了养珍珠的热潮。江西省对外经济贸易厅基地处投资80万元扩大万年珍珠养殖,培养出口产品。水面养殖扩大了200亩。大面积养珍珠碰到了新问题,肥料紧缺,珍珠产量直接下降。怎么办?陆纪辉这个毕业于水产学校的人开始自己学养猪,一次性就养了500头,进行了规模养猪。幸运的是,江西粮油进出口公司帮忙销售。可问题又来了,出口的猪必须是瘦肉型的。江西没有瘦猪型种,湖北种猪场有,不卖,最后通过关系调到了15头种猪。三个科班出生的大学生不接受,养这个种猪没饲料,配种也存在问题。陆纪辉坚持了下来,专门到深圳调饲料,并派一个年轻点的专门养种猪。由此,在江西,万年第一个出口瘦猪型肉猪。1985年,饲料厂建起来了,三元杂交瘦肉型猪成功了。养珍珠的肥料充足了。 200亩的水面要养几十万个蚌,靠人工去摸蚌显然不可能,况且,这时全国养珍珠趋势日益强盛。鄱阳湖的蚌源在减少,花钱都很难买到蚌。没蚌怎么养珍珠?一般情况下,蚌卵产在鱼身上,水温26度左右情况下,6天左右脱落下来就有小蚌。在自然条件下,这样的几率很少。陆纪辉想到了人工繁殖。他用母蚌做种,让其产卵在盆里,把鱼放进去,6-7天后,还没脱落,寄生了很多卵的鱼受不了了,病了,死了。抓来蝌蚪来试验,蝌蚪也受不了,尾巴烂掉了。后来想到用黄芽头鱼,这种鱼生命力强、体液多、耗氧量少。这次,成功了,繁殖了500-600只小蚌。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。 两年多的日日夜夜,白天选蚌,晚上寄生。接种、试种。 几万个蚌,一个个检查,是否成熟,在水中,一站就是3-4个小时。人工大量繁殖三角蚌,陆纪辉走在了全国前列,这项成果获得了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奖。 大面积养珍珠的蚌源——三角帆蚌解决了,珍珠市场行情一路高涨,平均价值卖到1000元/公斤。 行情好了,大家都养珍珠。上世纪80年代末期,珍珠多了,价钱降了。万年养珍珠没有优势,水面面积太少。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优势,陆纪辉又探索出了新路子。1989年,陆纪辉研制出的异形珍珠受到国际珍珠市场的关注,一公斤异形珍珠卖到1300美元。瑞士公司抢先签定了合同,万年异形珍珠专供瑞士公司,三年。 这时,外地的珍珠养殖户找到陆纪辉,出大钱聘请他。陆纪辉没有答应。陆纪辉把探索出来的珍珠养殖最先进、最核心的技术——无核珍珠接种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老百姓。 1997年6月,以万年湖云塘水产场为核心,陆纪辉联合当地十几家珍珠养殖、加工、销售等相关企业组建万年春珍珠集团,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试点单位。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,万年珍珠产业步入发展鼎盛期:全县珍珠养殖面积达到3万余亩,年产值近3亿元;开发了食品、保健、饰品、化妆品等100多种系列产品,远销美国、日本、新加坡和香港、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,年出口创汇230多万美元;珍珠产量占全省30%,各项指标位列江南诸省同行之首。 在全国最早使用鄱阳湖特有的三角帆蚌做细胞片育珠,提升珍珠品质; 在全国率先人工大量繁殖三角蚌,探索了珍珠养殖最先进、最核心的技术——无核珍珠接种技术; 在全国首创“水中吊蚌、水底养鱼、水边养鸭、岸边养猪”的水陆循环立体养殖模式,成功提高了水体综合生产力,被国外专家称为“湖云养殖模式”,并在全球水产行业广泛推广和应用。 这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式的创新,让万年珍珠闻名遐迩,享誉全球,也为万年赢得了“珍珠王国”的美誉。 目前,万年县常年有3000多农民走南闯北,每年要完成近30万亩有核珍珠的接种工作,担起了全国80%以上有核珍珠养殖场的接种重任。 这些,都是“江南养珠第一人”陆纪辉的衣钵相传。
|
|